为什么国外把邮件当微信一样发?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国外人都喜欢用邮件,哪怕几个字也要用邮件回,而不是whatsapp?
而中国国内用微信办公的就很多?也有许多在国外生活很多年的华人也会选择用邮件沟通而不是微信?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分析一下不同地区的行为习惯,以及这两类软件的底层设计逻辑,这两个方面就行了。


-- 软件的使用者是人,所以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人的因素,就是不同地区的人们的行为习惯。

国外人们相当看重的因素有很多,我们挑其中两点来用于我们现在讨论的主题的分析:尊重他人、隐私、公平、。
中国国内的情况大家都了解,所以不用我多说。


-- 再说分析一下软件的设计逻辑吧。

微信是一个极度封闭的生态,虽然它有“公众号”这类貌似开放的外衣,但依然还是遮挡不住它那极端封闭的政策。

单就要使用的第一步:注册账号来说吧,注册时要同意的协议文本有很多,有多少呢?你可以试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这个关键字搜一下试试:“微信 账号 协议”。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在注册时点开它那个非常隐蔽的协议链接时,会发现也没有很多,但它实行的策略是一个协议里面不一定会套嵌几个其它协议,而且是层层套嵌,所以要小心喔。

我随意点开了其中一个:《微信个人账号使用规范》其网址为:https://weixin.qq.com/cgi-bin/readtemplate?&t=page/agreement/personal_account&lang=zh_CN
下面摘录其中的一些条款来看一下,并用一个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一下,看看会是怎样的?

“2.1 官方渠道注册。 用户须通过微信官方客户端注册微信账号,不得通过其他非官方渠道注册微信账号;”
这个“微信官方客户端”的限制甚至把它们自己的网站都排除在外了,这份傲慢都到了自残的地步了。

“2.2 通过合法途径注册。 用户须通过合法渠道获取的手机号码进行微信账号注册,注册过程中需进行短信验证并绑定一个有效的手机号码,或者通过已注册的微信账号辅助注册新微信账号;”
就这一句,就足以让大多数“外国人”在心里认定微信是一个十足的恶棍公司!触碰隐私可以说在绝大多数外国人心理上那是绝对不可以被原谅的行为!而微信的这一句条款已经不仅仅是触碰隐私了,而是在侵犯隐私!可想而知外国人们对于微信的态度会是怎样的。

而在同一份文档中还多次使用了“回收账号”,还一将用户账号的主权据为己有的表述方式,在外国人看来完完全全是被侵犯的表述方式,当然也是会被边缘化的。

而在另一份文本中其表述更是过份:直接剥夺了用户的账号所有权,这在外国人来看的话,绝对是不可理喻的,而且无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自杀性行为: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一份《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其网站为:https://weixin.qq.com/agreement?lang=zh_CN
“7.1.2 微信账号的所有权归腾讯公司所有,用户完成申请注册手续后,仅获得微信账号的使用权,且该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注册人。同时,初始申请注册人不得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微信账号或者以其他方式许可非初始申请注册人使用微信账号。非初始申请注册人不得通过受赠、继承、承租、受让或者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微信账号。”
看见了吗?“微信账号的所有权归腾讯公司所有”,以及“用户完成申请注册手续后,仅获得微信账号的使用权”,这样的无理条款让人怎么想?


我们现在仅就这两份文本,还没继续再分析微信账号注册中的其它协议文本,就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注册微信只能用它自己的官方客户端,而它的官方客户端并不开源,使用者并不知道它的官方客户端到底在干什么。
要注册微信账号是需要出卖包括自己的手机号码在内的一系列隐私信息的。
即使出卖了很多个人隐私之后,“注册”得来的账号也并不是自己的。而所谓的“使用权”也是可以用各种可有可无的理由“回收”掉的。

这仅仅是在这两份文本中得出的,试想一下,如果再分析完所有那些关于微信账号的协议会得出多少?

所以,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说,是永远不会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在使用微信的。更不用说让外国人自己使用。

而且外国不像中国,他们那里并不是只有android用户、apple用户、windows用户和macos用户的。他们注重自由,也会同样尊重他人的选择。
而且的而且是,他们那里有大量的研究型的开发人员,他们之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在用像是linux、Unix、BSD等等的操作系统。
那么你怎么确定谁在用什么操作系统呢?答案是你确定不了,除非是已经足够熟悉的人之间。
所以为了避免让他们误会以为你不尊重他们的职业和生活,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使用那些大家都能得使用的方式。
显然,微信并不是这样的方式,它的极端封闭,让它家自己的网站都被排除在外了。要说那部份极客解码不了微信的通讯方式吗?显然的是对于极客们来说,尊重也是生活的一部份,他们对于违反微信的账号协议没有任何兴趣。


早在纸张被发明出来之前,人类已经开始用文字传递信息,这种行为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那时的方式是刻在动物骨头上、写在竹简上,然后送到对方手里。后来纸张被发明出来,于是就写在纸上,然后送给对方。再后来有了专们替别人运送这个传递信息的纸的职业,而这些传递信息的纸也有了专有名称:信 或者 信件。
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进入到人们生活中之后,信件与电子技术结合之后就是 电子邮件。甚至可以说计算机网络被发明的初衷就是为了传递信件。所以计算器网络先天就与电子邮件契合,它是计算机网络上兼容性最好的协议之一。
电子邮件并不是一个软件,而是一系列的协议,这些协议是公开的,其态度也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查阅,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它们,甚至还可以参与讨论来生成更新的协议版本。这就催生大数不尽的实现方案,而这些实现方案都遵循这一系列的协议,所以都是可以相互通讯的。
所以使用电子邮件沟通就会让大家都能很方便的处理。而不必在考虑对方是不是与你是同一家公司的客户。
这在商业沟通时尤其重要,因为你的客户也许并没有与你正在使用同一家公司的通信服务。难道生意就不做了吗?


除去区域性的微信不谈,提问者也提到了whatsapp,虽然它比微信好用几千倍,但是它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它也是强制沟通的机制,就是大家常说的“即时通信”软件,不管你在干着什么,有空还是没有空,它都会通知你去处理它。
当然,现实的实际情况是:
大家并没有像自以为是的张小龙认为的那样:时时刻刻抱着手机、并且微信处在最前端、还是屏幕常亮、还不吃、不喝、不拉、不撒、不睡。
而是任由它接收消息并不理会它,等有空了再一次性的处理所有消息。
这其实正是电子邮件的处理方式,虽然你被绑在了微信上、whatsapp上,但恭喜你,你的逻辑方式没有被它们带坏!
但是即时通信软件的问题就在于不管你是怎么处理的,发送方他的思路是他发了你就收到了,你不回,或者你回的慢了,他/她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会用这类软件来给自己吸引伤害吗?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即时通信软件的语音和视频功能,不管你在干着什么铃声一直在那儿响,你说你是不是会被分心?!是不是被强制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处理它呢?哪怕你只是去挂断它呢,你也是被强制去处理这个“突发”的情况!
而不是相互之间提前用电子邮件约定好时间。而即时通信软件恰恰就是在培养大众的这种不尊重他人的习惯!
你看看现在有多少小青年已经连字都懒的打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客户与你并不在同一个时区,你的当地处在正午时,或许你的客户当地已经是深夜了,而你此时一个“即使通信”的视频电话打过去~~,生意基本就黄了~~


本文由 https://www.timeline.menu/article/co/为什么国外把邮件当微信一样发?.html 原创,转载时请标明出处。